近日,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部反映我国当年研制成功第一颗原子弹的影片《横空出世》,立即在知识界引起了热烈反响。许多观众被荧屏上展现的不畏强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打动。他们联系江总书记在北戴河会见诺贝尔奖获得者时的讲话精神,纷纷抒怀言志,畅谈感想,表示在新的历史时期,要用智慧为中华民族的自立、自强再造辉煌。
《横空出世》讲述了以冯石将军为首的一支志愿军归国部队和留美博士陆光达率领的一批从事高科技研究的知识分子,在戈壁荒漠上从一无所有到磅礴的蘑菇云腾空而起的一段壮丽历史。
在《横空出世》开播之际的一次座谈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原子弹试验的成功,其意义远远超出了物理概念上的“核裂变”,正如邓小平所讲的“没有两弹一星,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大国地位”。
来自科技界的观众为影片反映如此杰出的科学家,反映他们作出如此卓越的贡献倍感骄傲。原核工业部办公厅主任李鹰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江总书记在北戴河会见诺贝尔奖获得者时指出:‘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具革命性的推动力量。’实践的确证明了这一点。像陆光达这样的科学家是民族智慧的代表,在那样艰难的条件下成功地制造了原子弹,使帝国主义的‘核讹诈’迅速破灭,我们的国家由此也快速发展起来。试想,如果我们不掌握这一科学技术,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就会完全受制于人。”
让观众最为感动的是,50年代共和国刚刚成立,整个国家百废待兴,物质条件很差,一个迫切需要解决吃饭和穿裤子问题的国家,科学技术水平是那样的落后,连拖拉机都造不出来,却有那么多的优秀人才投身进来,在被称作“死亡之海”的核试验场工作和奋斗,现在看起来几乎是不可能的天方夜谭,在当时却是事实。这里蕴藏着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啊!
许多观众透过这部影片,不仅看到了那个激动人心的时代和火热沸腾的生活,更看到了一种闪亮的自主创新、献身国防的精神。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章柏青对记者说,《横空出世》反映的是一种民族精神,由于它倡导不甘落后、艰苦创业、奋起直追的精神,因此看后令人格外振奋。
一些观众认为,在那个时代,没有丰富的物质条件,什么都缺,但我们在精神上是充实的。而今天,什么都有了,物质丰富了,但有些人却感到没什么劲,这是缺少精神的表现。《横空出世》表现出的独立自主发展尖端科技的精神,使得每一位观众的民族情感受到感染、震撼和升华,银屏就是要多多地拍摄这类作品。
影片打动人的地方,还在于它真实地塑造了军人冯石和科学家陆光达这两位协同作战的主人公形象,突出了他们无私奉献的人格魅力。
“影片主人公陆光达在总参谋部会议室接受这一秘密任务时就明白,为了这个承诺,他必须放弃很多很多。”电影研究员戴光晰看完这部影片后,她说:“陆光达放弃的很多东西中包括成名成家的机会,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温暖的家庭生活,与亲朋好友的联系。他会遇到自然环境和物质条件方面种种意想不到的艰险和磨难,他还必须视最亲近的妻子为陌路人,不能与她谈论工作中的困难和成就。影片充分展现了陆光达所受到的种种考验,包括他面对由于政策偏差而带来的干扰,然而,陆光达履行了他的承诺。”
许多观众发表观感时说,为了事业,陆光达和冯石他们以最大的忠诚把自己的生命压缩使用,面对误解,可以把泪水咽进肚里,却丝毫没有动摇为党为祖国服务的坚强意志。正是凭着这种精神,他们才创造了全人类不曾有过的伟大奇迹,使中国高高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种精神是跨越时空的,是中国人在21世纪腾飞的精神支柱。
作为曾经工作在核工业战线上的一位老兵,李鹰翔强调说:“科学发展到了今天,早已不是牛顿时代的科学,而是已经从小科学发展到大科学,一项重大科研项目动辙成千上万人,因此强调协同精神、发扬科学道德十分重要。影片中的陆光达和冯石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典范,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使我国的科技水平再上新台阶,我们应该像他们那样做到宠辱不惊,得失不计,危险不避,生死不惧。”
作为《横空出世》的导演,陈国星对记者谈到:“保尔是英雄,但毕竟是外国的。我们要树立自己的民族英雄,要塑造在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民族强大、国防强大,为了主权的尊严而默默无闻作出牺牲的知识分子形象。影片主要塑造了一个军人和一个科学家的形象,然而他们是千百位参与者的集中体现,他们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是可歌可泣的,是不应被忘记的。”
据介绍,《横空出世》在一所高校放映时引起了强烈反响,座谈会上,师生们动情地说,很多年轻人对这段历史比较陌生,有人感觉昨天的战争、百年的屈辱史是那么遥远。对此,陈国星感到不是滋味,他说自己有责任把百年来中华民族遭受列强屈辱的历史表现出来,把陆光达、冯石他们发奋自强、报效祖国的勇气和决心抒写出来,尤其要突破把知识分子写得悲悲戚戚的模式,真正让共和国的知识分子在银幕上扬眉吐气。今天看来,陈国星的愿望是实现了。